潮起三月三,共绘民族情。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促进民族团结,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,南宁师范大学开展“歌圩广西三月三,共铸民族石榴籽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化节活动,覆盖全校多个学院,吸引数千名师生的广泛参与,全面展现广西三月三的丰富内涵,充分激发师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,形成了浓厚的民族欢庆氛围。
课堂内外:理论“活”起来,文化“动”起来
近年来,南宁师范大学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,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生动的课堂内外实践。
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专题学术讲座上,特聘专家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读党的政策。“专家用生动的故事讲透了政策,我才明白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口号,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。”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二学生董梦如在听完《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》讲座后感慨道。
法学与社会学院把普法知识融进趣味游戏,精心打造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游园会。让学生们通过趣味答题、情景剧表演学习民族法规,在欢声笑语中领悟民族团结的真谛。“原来文化认同可以这么有趣!”一名学生在参加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游园活动后感慨道。
在文学院的民族文学鉴赏课上,莫幼政教授以壮族史诗《布洛陀》和苗族古歌《仰阿莎》为例,带领学生剖析各民族文学中的共同体基因。“这些作品传递的不仅是艺术之美,更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精神密码。”学生林雨欣在课后笔记中写道。
“以前觉得民族团结是一个宏大的理论命题,现在发现它就在身边。”壮族学生小韦一边展示亲手制作的民族团结主题手抄报,一边笑着说。
校地携手:传统“活态传承”,赋能乡村振兴
一幅壮锦,其针脚间流淌着千年的民族智慧;一曲嘹歌,旋律中回荡着山野的质朴情怀……一直以来,非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怀的结晶。
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,南宁师范大学与南宁市武鸣区携手打造“非遗进高校”项目,让壮族刺绣、嘹歌传唱等走进校园。“这些娃儿学得认真嘞!绣一朵壮锦花,就是连起一份民族情。”李阿婆的眼里满是欣慰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韦淑萍从鲜叶的挑选、杀青、揉捻到干燥,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精神,精湛的技艺令现场师生不时惊叹和鼓掌喝彩。“亲手做大明山茶、学唱嘹歌,我才真正读懂‘多元一体’的含义。”苗族学生唐裴裴捧着自己制作的茶饼,语气中透着自豪。通过项目的实施,学生们获得了亲手体验非遗技艺的机会,他们在经纬交织中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脉络。
经济与管理学院将主题党日活动搬到乡村,师生们协助农民开发“农文旅商”融合项目,为边疆振兴注入活力。近日,由刘家瑶老师带队的实践团队通过各种直播方式,对当地民俗文化舂糍粑和簸箕宴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竿舞、壮族天琴以及民族村寨等进行宣传展示,借助直播平台,大力推介黄金百香果、荔枝等广西特色水果和宁明红糖等。此次助农直播5场吸引观看人数近3000人次,累计点赞量逾22万次,不仅助力农户增收,还增进了各民族间团结互助情谊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,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。
与此同时,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为村寨绘制了长达百米的“民族团结”主题壁画,壮锦纹样与瑶族图腾交织,成为网红打卡点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金钥匙”、民族团结的“连心桥”。
步履不停:从校园到边疆,团结之声响彻八桂大地
“阿叔,您知道《民族团结进步条例》保障了咱哪些权益吗?”在百色市某村屯,法学与社会学院学生罗家悦正向村民普法。
今年以来,该校师生深入社区、企业、乡村,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行动传递信念,从社区宣讲到边疆普法,开展了30余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走基层宣讲,将党的民族政策化作家常话,让民族团结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。这些实践不仅是校园的延伸,更是一场场行走的思政课,让师生与社会同频共振,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故事。
在崇左市的一个边境小学,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师生们用壮语、瑶语和普通话教孩子们合唱《爱我中华》。“孩子们现在不仅会唱,还能用不同语言解释歌词含义。”校长说,学校还与边防部队共建军民团结教育基地,组织学生为戍边战士送去手绘明信片和家乡特产。“战士们的坚守让我们明白,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全最坚实的屏障。”参与活动的学生陈雪如是说。
从课堂内外到校地携手,从非遗传承到边疆普法,南宁师范大学以教育之力,书写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答卷。在这里,文化认同生根发芽,校地合作开花结果,实践行动薪火相传。